时光如梭,转眼间在CA(新疆数字证书认证中心)参加科研实践已两月有余,这段时光弥足珍贵,有许多收获与进步,本人文笔笨拙,没有很深的文字功底,就只能说说,说说我的科研实践感受。(不再赘述月报中已详尽描述的内容)。
科研实践
先说说科研实践,“科研实践”在我的理解中是学习理论和学会动手。确实,我在学校中学习的很多理论知识,却没有掌握和我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相当的动手能力,仅仅停留于会考试的层面,真正在实践中使用到了的时候,深刻体会到的不是温故知新而是举步维艰,在完成主管老哥交代的需求的过程中,好几次我震惊于自己动手能力的匮乏。环顾四周,同学们与我反应如出一辙,略感欣慰,原来不止我的感受如此。
当然,我们并没有那么差,只是突然到生产环境有些难以适应,原来在学校见到几百行的代码都会头疼的我们在CA接触到了一两千行的实体类,更别说那些更长更复杂的业务代码。在消化这些超出自己想象的代码的过程中对注释、接口、API文档、框架和版本控制等等许多概念有了新的认识,并在逐步的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开发知识体系,同时CA的前辈们也给我们营造了非常舒适且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,他们经验丰富,有问必答,在后文我会再介绍这些可爱的前辈。
我想我在CA的体验,可以很好的证明科研实践的必要性,重要性,我相信经过十个月的磨练,我在专业技能方面定会有质的增长,在未来求职时也会有更多的底气和选择。
科技部
科技部,是我在CA的科研实践部门,这里绝大部分工作人员是程序员(猿、媛),是些与我年龄相差不多的九零后前辈,正如前文所说,科技部给我们提供了非常舒适的学习实践环境,每个人都分配了专门的师傅,学习不同的业务,学习内容都是实际生产环境的系统代码,最近也慢慢让我们接触正在开始的新项目。
在实际的学习中,我们不止有一个指导老师,来来回回路过我们座位的前辈们都成了我们的师傅,问的问题绝对会得到非常详尽的回答并伴随温暖的鼓励,甚至还分享了他们学习的经验以及学习资料,说是倾囊相授绝对不过分,总之在CA的每一天都有新的知识,新的收获。
说说他(她)们,在工作的时候他们专业,投入,工作之余看似木讷的他们各个轻松活泼,各种话题段子信手拈来,妙语连珠。工作区是劈里啪啦的键盘声伴着欢声笑语,团队氛围比较融洽,程序员似乎就是这样,是简单快乐的大孩子。不知何时起,我们不再拘谨,不再羞涩,慢慢融入他们的世界。
生活周边以及我们几个
我院在CA进行科研实践的同学们比较多,总共28个,其中14个是我们信息安全班的同学,其他14名同学也是较为熟悉的我院其他专业的同学,在一起培训的时候我们建立了不错的友谊。
来回公司我们结伴同行,一起分享一起吐槽,相处的非常融洽。虽然后来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部门,学习和体验都不尽相同,但是公司对我们的关心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,我相信他们的科研实践感受与我的差不了许多。
公司位于天山区人民路,在这里交通便利,餐饮方便且多种多样。在这里虽算不得踏入社会,与学校的宽松自由的环境还是相差很多,说不出两个学习环境的优劣,但我们这些学生总归是要踏入社会,在这里就是个完美的过渡体验,为我们将来进入职场或者走向科研的道路做了很好的铺垫。
问渠那得清如许?
此源头活水来自学院顺应时代需求的积极改革,来自学院老师们对科研实践活动深度调研,来自学院老师们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辛苦奔波,来自校内外指导老师对学生从学习到生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指导。
我的校内指导老师是刘淑娴老师,一个温文尔雅型的学者,也是本次科研实践活动的负责老师之一,几次简单沟通中可以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。负责老师们为科研实践顺利进行做了很多很多,与各种不同的企业沟通交流;细致入微的为同学们解答有关科研实践的疑问;安排面试选拔;去实践单位探望学生;还要正常给学弟学妹们上课等等,这些仅仅是我见到的,背后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付出,老师们辛苦了!
回想前一届熟识的学长们普遍闲散的大四生活,我的大四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,在这两个半月里接触的人和事,丰富着我的阅历,扩展了我的视野;正在学习的专业技能、生活技能、社交能力都更加贴近社会;科研实践中我们还有额度不低的津贴(个人认为这份津贴比奖助学金更有意义)。
在此我十分感谢学院提供的科研实践平台,感谢刘老师和其他各位负责老师对本次科研实践的付出,我相信从我们这一届开始,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将有质的提升,也期待往后更多的新大学子在此平台上施展拳脚,放出光芒。
信息安全16-1班学生
阿尔青·哈能别克